11
2019
-
10
小學數學學習方法指導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指出:“教,是為了用不著教?!痹诮虒W中,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必須教會學生怎樣學習,必須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在小學階段,學生學習數學的方法一般指其接受和鞏固數學知識、形成數學能力、解決數學問題的途徑與程序。實際上,關于學法及具體內容的研究,已成為當前教學研究的一個重點和熱點。但對于學法的構成、內容等,廣大教育工作者見解不一?! ♂槍Σ煌膶ο笾笇麄冮喿x數學課本呢?(1
所屬分類:
學習方法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指出:“教,是為了用不著教。”在教學中,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必須教會學生怎樣學習,必須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在小學階段,學生學習數學的方法一般指其接受和鞏固數學知識、形成數學能力、解決數學問題的途徑與程序。實際上,關于學法及具體內容的研究,已成為當前教學研究的一個重點和熱點。但對于學法的構成、內容等,廣大教育工作者見解不一。
針對不同的對象指導他們閱讀數學課本呢?(1)對于識字不多,思考能力有限的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應采取在老師指導下講解和閱讀相結合的辦法。如對剛入學的小朋友,首先要幫助他們初步了解數學課的特點,知道數學課要學習哪些知識,看數學課本的插圖時要看清、數準圖上各種東西的個數。接著教他們學會有順序地閱讀教科書,即要從上到下,從左往右地看;教學10以內數的認知看主題圖時,要學會先整體后部分地看。又如,低年級教材中的知識是用各種圖示表示的,教師要把指導重點放在幫助學生掌握看圖方法上,努力使他們做到四會:一要會看例題插圖,能比較準確地進述圖意;二要會看標有思維過程的算式,看懂計算方法;三要會看應用題的圖示,能根據圖示理解題意,搞清數量之間的關系、思考解答方法;四要會看多種練習形式,懂得練習題的要求。(2)對于已積累了一定的知識和具有一定能力的中年級學生來說,教師可采用半工半讀半扶半放的方式進行培養。如教師既可先講后讀,具體指導學生閱讀課本的方法;也可騙制閱讀提綱,讓學生帶著提綱閱讀課本,尋找答案,幫助學生理解教材。(3)對于具有一定自學能力的高年級學生來說,則可采取課前預習、啟發引導、獨立閱讀的辦法。如指導預習時,教師對學生要有明確的要求,要有預習的范圍,要提出必要的思考題或實驗作業,要檢查預習情況。課堂上教師可以放手讓學生去讀讀、講講、論論、練練的方式進行自學與討論,要求他們在把握知識的基礎上理清知識體系,進一步提高認知水平。
2、教給學生科學的記憶方法。
記憶是學生思維活動的基礎,是智力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獲得數學知識,完成學習任務的必備能力之一。數學知識的記憶應用理解數學知識,完成學習任務的必備能力之一。數學知識的記憶應以理解為主,指導學生記憶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理解記憶法。就是通過學生的積極思維,依據事物的內在聯系,在理解的基礎上去記憶的方法。數學知識豐富多樣,算題千變萬化,光靠死記硬背是不行。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例如:什么叫梯形。首先讓學生通過認真觀察,理解“只有一組對邊”是什么意思,若把“只”字去掉又會怎樣。通過積極思考,學生認知到“只有一組對邊平行”就是四條邊中相對的兩條邊為一組,其中一組平行,另一組不平行。這樣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梯形這個概念就容易了。
(2)規律記憶法。就是尋找事物內在規律,抓住其規律幫助記憶的方法。數學知識是有規律的,只要引導學生掌握其規律,就可以進行有效記憶。例如:記憶長度、面積、體積單位進率。因為長度單位相鄰之間的進率是10,面積單位相鄰之間的進率是100,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00。掌握了這個規律記憶就比較容易。
(3)形象記憶法。就是借助事物的形象或表象進行記憶的方法。小學生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思維發展。在教學中,教師講課時要注意生動、形象,以喚醒學生對事物的表象,進行形象記憶。例如,一年級數的認知教學時,老師把數與某些實物形象記憶:把“2”比作小鴨子、“3”比作耳朵等。
(4)比較記憶法。這是把相似、相近的數學材科學的進行對比,把握它們的相同點與不同點,加強記憶的一種方法。例如,整除與除盡,質數與互質數等,在學生理解后,引導學生進行比較記憶。
(5)類比聯想記憶法。是指對某一事物的感知或回憶引起性質上相似的事物的回憶的方法。例如,讓學生記憶分數的基本性質時,引導學生聯想除法的商不變性質和除法與分數的關系,那么分數的基本性質就不難記憶了。
(6)歸納記憶法。是把具有內在聯系的知識集中起來,組成系統,形成網絡的記憶方法。你如,有關面積知識,學生是跨越幾個年級才全部學完。這些圖形有特征上的不同,也有公式上的區別。零敲碎打獲得的知識,必須給予系統上的整理,才能保證這部分知識本身固有的整體性。可以通過下面網狀圖形,把這些圖形的內在聯系揭示出來,這樣有利于學生進行系統記憶。
除此之外,還有應用記憶法、經濟記憶法等。這些記憶方法既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系。
3、教給學生質疑問難的方法。
質疑是探索知識、發現問題的開始,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學習要多問幾個為什么,要指出疑問,才能有進步,正所謂:“于不疑有疑方是進矣”。質疑問題的學習方法,對于小學生來說,開始對于易提出疑問,需要教師啟發引導,一旦有了這個習慣,他們會提出許多教師意想不到的疑問。
從何處著引導學生善于質疑問難呢?好奇、好動、好問、好表現自己,愛受表揚、是兒童的天性。課堂上給機會讓他們發表看法,他們就會想問題、談看法。因而,教師在設計教學過程時,要在每個環節留有余地,引導學生重點圍繞老師、同伴和教材三個方面進行質疑。例如學習圓柱體的知識,讓學生計算:
一只直圓柱水桶,底面直徑2.8分米,高3分米,做這只小桶至少要用多少鐵皮?至多能裝多少水?(得數保留一位小數)
有的學生提出:為什么前一個問題中要加上“至少”后一個問題要加上“至多”兩個字?是否可以省掉?這時,老師可告訴學生你計算后再仔細想一想。
?、俚酌娣e:3.14×(2.8÷2)2=6.1544(dm2) 側面積:3.4×2.8×3=26.376(dm2)
需要鐵皮:6.1544+26.376=32.5304(dm2)
②容積:6.1544×3=18.4632(dm3)=18.4632(升)
然后讓學生討論,根據題目要求得數保留一位小數,怎么辦?按“四舍五入法”行嗎?有的學生說可以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有的說不可以。學生的討論變成爭論,爭論轉化為辯論,課堂氣氛非?;钴S。最后同學們終于發現:所需鐵皮32.5304平方分米,取近似值32。5平方分米的話,少一點點鐵皮不能做成這只水桶;容積18.4632升,取近似值約可裝水18.5升的話,則這只水桶會裝不了,水會溢出來。所以遇到實際問題時,應靈活處理,前者要用“進一法”,需用鐵皮32.6平方分米,后者要用“去尾法”能裝水約18.4升。這樣,學生由對教材的質疑展開討論,思維得到拓展,提高了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又如,學了比的認識后,學生對教師的講解產生疑問,提出:“既然比的后項不能是0,為什么賽球時就有2:0呢?”教師對學生所提出的這個意想不到問題,并沒有急于回答,而把它推給全班來思考。他首先表揚了這位學生能聯系實際并且大膽提出問題,很好,然后轉問大家:“球場上的比和今天學的‘比’一樣嗎?”通過討論,進一步明確賽球指的是兩數的相差關系,而今天學的比指兩數的倍數關系,除數不能為零,所以比的后項也不能為0。由學生對教師講解中的不理解結合實例提出疑問,通過辨析,提高了認知,擴大了受益面。
4.教給學生復習的方法。
復習就是把學過的數學知識再進行學習,以達到深入理解、融會貫通、精練概括、牢固掌握的目的。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是包括一堂堂數學課累積起來的,因而所獲得的知識往往是零碎的和片面的,時間一長,就會出現知識鏈條的斷裂現象。基于這一點,單元復習和總復習都是很重要的。小學數學教學中,復習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點:
(1)概括復習。學生每學完一個小單元或一個大單元,就組織他們對于知識體系進行一次再概括,理出綱目,記住輪廓,列出重點,幫助他們掌握單元的主要內容。
(2)分類復習。引導學生把學過的知識和技能進行分類整理、分類比較,以加強知識的內在聯系和知識的深度、廣度,幫助學生加深理解與記憶。
(3)區別復習。把學過的相似的概念、規則等,如以區別、比較,掌握知識的特征。總之,一方面,復習要在理解教材的基礎上,溝通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找出重點、關鍵,然后提煉概況,組成一個知識系統,從而形成或發展擴大認知結構;另一方面,通過復習,不斷地對知識本身或從數學思想方法角度進行提高與精煉,是有利于能力的發展與提高的。
5.教會學生整理與歸納的方法。
整理知識是一項主要的學習方法。小學數學知識,由于學生認識能力的原因,往往分若干層次逐漸完成。一節課后、一個單元后或一個學期后,需要對所學知識進行整理與歸納,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便于記憶和運用。
(1)把知識串成“塊”,形成知識網絡。
小學幾何初步知識涉及到五線(直線、線段、射線、垂線、平行線)、六角(銳角、直角、鈍角、平角、周角、圓心角)、七形(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圓形、扇形)五體(長方體、正方體等)教完幾何后,把七種平面圖形組成一個知識網絡。
(2)系統整理成表,便于記憶運用。按照數學知識的科學體系和小學生的認識規律,小學幾何初步知識分散在小學各冊實現教材中。在總復習中,教師應避免羅列和重復以往知識,而應恢復幾何初步知識原有的知識體系和法則,按點、線(角)、面、體四大部分知識認真系統地歸納整理成表,使之在學生頭腦中條理化、系統化、網絡化,便于記憶與運用。
6.教給學生知識遷移的方法。
遷移是指已獲得知識、技能乃至方法和態度對學習新知識新技能的影響。先前學習對后繼學習起積極、促進作用的,糾正遷移,反之糾負遷移。人們在解決新課題時,總是利用已有的知識技能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數學是一門邏輯性、嚴密性極強的學科,它的知識系統性強,前面的知識是后面的基礎,后面的知識是前面知識的延伸與發展。所以教師必須緊緊抓住前后知識的內在聯系,教給學生知識遷移的方法。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