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2019
-
10
比天賦更重要的,是正確的學習方法
在我們的印象中,似乎書中筆記做得越全越密、越善于使用顏色畫記號的人,平時拿著錯題庫一道道鉆研的人,理應既高效成績又好。 書里的研究結果顯示:如果你在書上記特別多的筆記,畫特別多的線條,你的大腦就不去記它了,就已經忘記了。 一、誤打誤撞的正確學習方法 我上中學的時候經常被班上的女生“圍攻”,原因是她們說我都沒有努力過,憑什么學習成績那么好。 我記得很清楚,有個女生在畢業紀念冊上給我的留言是“
所屬分類:
學習方法
在我們的印象中,似乎書中筆記做得越全越密、越善于使用顏色畫記號的人,平時拿著錯題庫一道道鉆研的人,理應既高效成績又好。
書里的研究結果顯示:如果你在書上記特別多的筆記,畫特別多的線條,你的大腦就不去記它了,就已經忘記了。
一、誤打誤撞的正確學習方法
我上中學的時候經常被班上的女生“圍攻”,原因是她們說我都沒有努力過,憑什么學習成績那么好。
我記得很清楚,有個女生在畢業紀念冊上給我的留言是“不要浪費了上天給你的天賦”。
這個女同學的每本書都記滿了筆記,還用各種顏色的熒光筆畫滿了重點。
我其實一直都很崇拜能夠熟練使用多種顏色畫記號的人,實在不知道有什么規律可循。而我就很汗顏了,每學期結束時,書本比臉還干凈,最多在老師布置作業的地方打個勾。
高三畢業時,全套“新書”可以留作紀念。
我從不相信自己有什么天賦,因為學習真的不容易。
但我特別愛考試,沒有測驗的時候,我就和同學互相出題考著玩。
每次大考之前,我不會一遍一遍地看書、看筆記,而是拿出一張大紙,靠自己的回憶把這學期學習的公式、重點、單詞、生字、詩詞都默寫一遍。
每門課用一張紙。遇到想不起來的,就使勁想一會兒。最后才查書,補充完善這學期的知識圖譜。
這樣一來,上考場的時候就不會遇到特別意外的題目了。
我忘記了這個方法是我自己發明的,還是我爸爸教給我的,總之有效。直到今天,我講每一本書也只是看一遍,半個月后要準備講的時候再拿出一張白紙……
以前不知道這樣的方法為什么有效,直到我讀完了一本叫《認知天性》的書,發現自己竟然誤打誤撞地運用了正確的學習方法。
這本書是一組嚴謹的心理學家用很長時間做實驗,統計分析,總結出來的關于如何學習的研究成果。
他們把我常用的這個套路稱為:
檢索,間隔,鞏固,細化,遷移……
聽起來“高大上”了很多!
書里的研究結果顯示:如果你在書上記特別多的筆記,畫特別多的線條,你的大腦就不去記它了,就已經忘記了。
所以我們的天性以為我們努力地記筆記,多重復幾遍,多背幾遍,似乎能夠記得住,但事實上不是。
因為那些方法并沒有給大腦帶來挑戰,沒法起到鞏固的作用,只會讓人誤以為自己已經掌握了。
用今天流行的話講就是:你只是假裝很努力!
人們都不喜歡挑戰自己,也不喜歡挫敗感。相比較而言,一遍一遍地畫線要輕松得多。可惜,輕松的學習是無效的。
所以說,學習好不是靠天賦,而是有正確的方法。《認知天性》教給我們一個簡單的道理—如何有效學習。
科學的學習方法能夠讓我們的學習變得更加輕松、更加科學并且能夠很快地掌握到事物與事物之間的聯系。
這對所有的人來講都是一個特別重要的事情,因此我把這本書定義為《刻意練習》的升級版。
《刻意練習》這本書中提到過一萬小時的原理,用3F原則,不斷地去練習一個東西,你就可以變得很厲害。
而《認知天性》這本書更加細致地研究了刻意練習,提出了很多對刻意練習的挑戰,也有很多進步的地方,所以非常值得學習。
二、認清學習的本來面目
1.心智模型的建立:怎樣才算真正的學會一件事
有一個叫做馬特·布朗的飛機駕駛員,有一次在駕駛過程中,他突然發現一個引擎熄火了,接著飛機立刻開始傾斜。
這時候他的大腦當中就快速地回憶起了非常多的知識。
他需要算今天這個飛機上有多重的貨物,這么重的貨物,用單個的引擎夠不夠?需不需要重新啟動?重新啟動會有什么樣的風險?如果重新啟動可以起來的話會是什么樣的角度?如果不可以起來的話,會有什么樣的問題?
進行了一系列眼花繚亂的操作,馬特·布朗把這個飛機安全迫降在了機場上。
這個過程是要告訴我們什么呢?
就是當你真的坐在飛機駕駛位上的時候,是沒有時間去查谷歌,甚至連查操作手冊的時間都不夠,只能夠靠你大腦當中所擁有的知識快速地運算。
所以僅僅在腦海當中儲存一些知識是不夠的,要把它形成能夠自動調用的心智模型,就是能夠讓這些知識自動地組合、自動地使用,然后形成一套體系,這才算我們真的學會了一件事。
2.元認知偏差:那些看起來很努力的學習方法
形成心智模型的過程就是我們每個人學習一個技能的過程。其中最讓人大跌眼鏡的事情,就是心理學家經過了很多的實驗統計和測試以后發現:反復的閱讀對于學習來講幾乎是白費力氣。
持續的閱讀,會讓我們產生一種似乎已經記住了的錯覺。這是因為我們的大腦當中有一個東西叫作元認知,是人們對于自己的認知水平的判斷。
我們的元認知非常容易出現偏差,即便最努力的學生也會陷入兩個誤區:
一是不知道自己學習中的薄弱之處,不知道要在哪里花更多精力才能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
二是愛使用那些會讓自己錯誤地認為掌握了知識的學習方法,比如拼命地記筆記,拼命地畫下劃線,拼命地用熒光筆,拼命地反復閱讀。
教育工作者曾配合心理學家做了一個重復閱讀測試。第一組人不停地讀,第二組人是讀一遍,讀完一遍以后,過了一個星期再讀一遍。
然后把這兩組人放在一起,測試結果發現,過了一個星期再讀了一遍的人,比那個連著讀了十遍的人要記得好得多,記憶的成績高很多。
那么比這個過了兩個星期再讀一次記憶效果更好的是什么呢?是考他一次。
只要你給他一個檢索的機會,讓他拿大腦使勁地回憶一次,就能夠大幅提高記憶的效果。
考試給人很大的壓力,但對于記住東西有莫大的好處。
在《認知天性》里有一個名詞叫作檢索,也就是說在不看書的情況下,拼命回想某個內容,大腦只有經歷痛苦,經歷想不起來的過程,在回憶當中產生了一些痛,這時候學習的效果就會加倍。
3.知識鏈與記憶結:學習越輕松,效果越不好
有一個實驗的案例:
八年級的學生上科學課,把所學內容分成兩組。一組用小測驗的方法學習,另一組用反復復習的方法學習。
測試內容是一個月后哪部分知識點會被記得更牢。
通過考試發現,凡是考到那些用小測驗來學習的知識點的時候,學生們的平均成績是A-。而在考察那些僅作復習但是沒有測驗的知識點的時候學生們的分數變成了C+。
從A-到C+,這是很大的一個鴻溝,原因就是有一組在進行考試有一組沒有考試。這個就是通過檢索通過考試的方式來給我們減少元認知所產生的偏差。
所以在這里得出一個結論:
學習越輕松,效果越不好。
書中有一個形象的比喻是知識鏈打上記憶的結。如果你每天都在不停地重復不停地讀,不停地畫筆記就相當于把知識鏈拿手一遍一遍地捋不斷地捋,捋來捋去也記不住。而當你考一次試就等于打一個結,結繩才能夠記事。
這是《認知天性》這本書里最重要的洞見:學習是需要有挑戰的。
4.學習是如何發生的:學習的三道工序
在《認知天性》這本書中,把學習分成了三道工序。
第一道工序叫作編碼。
比如說你從來沒有跳過傘,第一次學習跳傘的時候,你需要把你看到的一系列演示動作在心里編碼,這些東西是什么,為什么要這樣做,你得到并且理解、記住這些事情,這個過程形成一些潛在的心理表征叫作編碼。
第二步叫作鞏固。
鞏固就是心理表征的強化。通過遺忘、考試、再練習,不斷地重復,這個過程當中把學到的東西形成長期的記憶,形成需要通過認真思考直接就能夠做出來的生理性的反應,這就是鞏固的過程。
最后一道工序叫檢索。
檢測會“逼迫”學習者把所有學過的知識聯系起來,形成一個“檢索線”,這樣日后回憶起這些知識時才游刃有余。